宋燧文:“復工復產”談花炮
發布時間:2020-04-08 15:01:23 點擊:0次
現在,我國新冠肺炎的抗疫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囯各地已有序地復工復產,大家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繼續發力。然而,在復工復產中還存在著某些令人擔憂的情況,其中花炮就是一例。雖然花炮企業在3月上旬就已各就各位,但情況不容樂觀,今年到底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令花炮人心中無底,抉策艱難!
據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煙花爆竹協會會長鐘自奇先生介紹,現在全國煙花爆竹每年約有八、九百億元的產值,其中瀏陽200多億元,醴陵、萬載、上栗各100多億元,其他非主產區加起來也有100多億元,即使擠掉水分也在七、八百億元左右。可是,去冬今春由于疫情導致了煙花爆竹消費基本停頓,原本已經安排的春節、元宵焰火晚會被迫取消,老百姓個人消費也大為減少。直到現在,國內市場情況還無法準確搜集把握。同時,國外疫情也日益嚴重,被廹取消了-些訂單,出口情況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今年庫存積壓量空前加大,資金占用風險加劇,企業處境遭遇史上最嚴酷的寒冬。
其實,造成花炮企業困境最主要的桎梏并非完全是疫情,因為疫情畢竟是暫時的,通過全球團結合作、共同抗疫終究可以取勝。只要我們忍耐和克服,咬咬牙總是可以挺過去的,外貿形勢也終究向好。嚴重問題還是出自國內,即某些省市“一刀切”式的禁放。前幾年還只是一些大城市禁放或限放,眼下卻擴展至-些中小城市乃至農村地區。這種全時段、全地域地一律禁放,等于圍堵此一產業,封了門,斷了路,令希望遙遙無期,十分渺茫。
有人認為,煙花爆竹只是一般的消費品,而非關系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似乎可有可無,甚至任其自生自滅。也就是說,人為地將其工業品屬性過度強化,而夸大其對于環保、安全方面的危害性,對其工藝品屬性視若無睹,否定或削弱其藝術性,使其文化功能遭受攻擊。這是當前-種較為普遍的認識,如果任憑此一觀點繼續泛濫,左右決策者的思維,必將導致極為嚴重的后果。
后果之一是將斷送中國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傳統文化。煙花爆竹自一千四百多年前在中國問世以來,一直都是作為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和吉祥喜慶的文化符號而流傳于世的。它不僅為炎黃子孫所喜聞樂見,而且為世界各民族所認同接受,歐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甚至比我們更加喜愛它。歷史上很多東西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淘汰而灰飛煙滅,唯獨煙花爆竹卻歷久彌新,即使經過了十年浩劫仍在發展,保持著極其旺盛的生命力。歷代文人墨客對煙花爆竹情有獨鐘,吟詠不絕,僅這方面的詩詞就多達上千首,燃放煙花爆竹的歡樂情景也充溢于中外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
這說明了什么?無非說明了它是厚重的文化和人們的心理情結。中國人過年時要放,元宵節要放,其他傳統節日和紅白喜事也要放。毛主席在他生命最后的那年春節,還囑咐身邊的工作人員放幾掛鞭炮,讓大家體會團聚的溫馨。焰火晚會還成為世界各國圣誕節、狂歡節和國慶等活動的主題節目,國內外的大型慶典活動也都少不了用它添彩助興。在國內,遠的如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的焰火晚會,近的如建國七十周年的天安門焰火晚會,哪-場不是美不勝收、扣人心弦?可見,它決非可有可無的一般消費品,而是工藝品屬性很強的消費品,也是精神層面的生活必需品。
目前,全世界的煙花爆竹90%產自于中國,國外僅占10%。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眾的消費是其實是對產業的巨大支持,沒有消費就沒有流通,沒有流通就沒有生產,用強制手段打壓消費,必將導致產業的根基嚴重受損,從而喪失元氣。
長此以往,將何以滿足國內外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將何以傳承與弘揚?試想,如果中國所有的節日再也見不到燦爛的煙花,再也聽不到轟鳴的鞭炮,所有的盛大慶典再也沒有火樹銀花,那是多么冷清的情景啊!失去了這一溫暖的文化元素,又何談兒時記憶?何談鄉愁鄉戀?何談中國印象呢?在我們大談文化強國的今天,如果連這-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丟失,恐怕連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都會深感失望!
后果之二是將阻礙扶貧攻堅戰的進程。目前花炮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不僅涉及到地方支柱產業的興衰,而且關系幾百萬花炮工人的生計和扶貧攻堅戰的成果。位于湘贛邊境的花炮主產區,是萍瀏醴起義和秋收起義的策源地,是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的外圍,都是作過很大貢獻、很大犧牲的革命老區。歷史上由于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等原因,才一直堅持這一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才有了“十室九爆”( 十戶農民有九戶生產爆竹)的特有現象。瀏陽也曾是國家級貧困縣,正是因為改革開放后堅持和發展了這一富民產業,才甩掉了貧困落后的帽子,還位居綜合實力全國百強第十四位。醴陵也是如此,進入了全國百強的行列,其中就有花炮產業的巨大貢獻。現在,花炮企業都上規模了,每家少則有幾百人多則有千多人就業。如果這-產業根基被毀,涉及的人口何止幾十幾百萬?整個產業鏈包括上游原材料供應和下游的各級營銷,涉及人數可能上千萬人。如果這些人口因此失去生計,很有可能導致重新返貧。筆者老家附近就有一個規模不大的花炮人,但解決了三百多閑散人員的就業,每年發放社會工資千多萬元,而這些人身無別技,只會做煙花爆竹,如果失業了將無所適從,難道不會拖扶貧攻堅戰的后腿嗎?
當然,禁放、限放煙花爆竹的主要動機是為了保護環境,同時也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對于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禁放限放煙花爆竹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但即使如此,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仍然劃定-些時段一些區域讓老百姓燃放煙花爆竹,而且在盛大節日舉辦焰火晚會。問題不在于是否禁放或限放,而在于所謂的“一刀切”。在小城市特別是廣大農村也一律禁放,這是不合理也不科學的。既違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也違背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植傳統產業的政策。小城市和廣大農村,本來是地廣人稀、空氣清新,完全有條件保存這種民俗文化,讓人們在春節、元宵和辦喜事時放些煙花爆竹,使其團聚愉悅、怡情減壓,不是一件惠民利民之舉嗎?
誠然,凡事都有利弊,問題在于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煙花爆竹之利在于大眾歡樂、催人奮進,是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比如焰火晚會,用煙花藝術展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風采,成千上萬的人一起觀看一起歡呼,是多么的精彩與壯觀!是“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的有效形式,其轟動的宣傳效應非其他形式可比,相信凡舉辦過焰火晚會的地方都有此體會。當然也有弊端,其弊端是產生了一些煙霧,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但如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這種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稍縱即逝的。況且,花炮科技人員根據環境保護的要求,正在不斷革新材料和工藝技術,一些環保和安全產品研發問世,也是為了盡量克服這一弊端的。致于煙花爆竹對環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不妨做個比較看看事實吧!在這次疫情防控期間,河北、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幾乎見不到煙花爆竹,大家都老老實實宅在家里,不還是依舊出現了嚴重的霧霾天氣嗎?而花炮主產區的瀏陽和醩陵,幾乎煙花爆竹不斷,春節期間還舉行了題為“武漢加油”的焰火晚會,空氣質量卻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可見煙花爆竹并非霧霾的主要成因。到底是偶然或是巧合,希望環保專家來實地做個調查。
如何使花炮產業走出困境?當然首先是要依靠企業本身的努力,企業要在狠抓安全、科學管理、大膽創新、保證品質和文化定位等-些方面苦下功夫,特別要抵制低價競爭、低質濫造的短期無序行為。俗話說,打鐵還要自身硬,這是事物發展的內因。但外因條件也十分重要,好的外部環境有時還起主導作用。這就需要依靠全社會的支持和各級政府的扶植。因為社會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植是花炮產業的通行證,沒有這個通行證將寸步難行。因此,我們呼吁全社會重視煙花爆竹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爭取各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瀏陽世紀紅煙花公司董事長盧炳輝先生說,政府的職能是為經濟發展服務,是為企業牽線搭橋、排憂解難,更要敢于擔當,合理疏導,精準施策。如果一出現問題就堵就禁,決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只有社會理解了支持了,政府擔當了扶植了,各行各業的發展才會呈現千帆競發、欣欣向榮的景象。他的這番話不僅是他本人的深刻體會,而且代表了花炮產業界的共同心聲!
醴陵賴氏煙花始自于1916年的老字號“賴吉昌”,所生產的紅炮被譽為“百年不斷火”的吉祥品。現任董事長賴方金是“賴吉昌”的第三代傳人了,他對煙花爆竹的文化價值-直都很重視并努力挖掘,多次組織專家團隊進行品牌提升和質量提升。他們所生產的紅炮少煙無塵,響聲清脆,氣味芬芳,顏色艷麗。他認為煙花爆竹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都十分廣闊,因為老百姓喜愛它、鐘情它,家有喜事就想到它。只要不是人為設阻,強行禁放,疫情過后的形勢一定向好,對此“賴吉昌”充滿信心。
現在,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而鼓勵消費,筆者認為煙花爆竹也應當列入鼓勵消費的范圍。只要將緊鎖的口子松一松,至少要停止“一刀切”的做法,而轉為合理安排,精準施策,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禁放限放政策。尤其是在疫情過后的-段時間里,讓久困的老百姓放一放煙花爆竹,補回疫情期間失去的喜氣,熱鬧一番,減壓釋負,消除疲憊,怡情鼓勁。還可以在條件允許的城市,適當舉行有關祝賀抗疫勝利的焰火晚會,致敬醫護人員,慰問抗疫將士,提振精神,以全新的姿態,飽滿的精神,跨步新的征程。表達大國的擔當,這對于全世界也起到震撼作用,鼓舞世界人民團結抗疫的勇氣。這樣一來,內需拉動了,庫存減少了,不僅花炮企業能走出困境,其他相關行業也將受益,迎來經濟持續向好的春天。
文/宋燧文 2020年3月29日